近年来,湖州市强化“研发投入就是战略性投入”的工作导向,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,带动全市研发投入总量稳步提升、结构持续优化,2020年r&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.09%,首次突破3%,居全省第3位;“创新指数”跃居全省第3位,提升幅度居全省第1位,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,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一、双向发力建平台,打造研发投入“新引擎”。以“绿色发展、共建共富”为主题主线,湖州深入实施“五谷丰登”计划,项目引进与人才招引“双向发力”,布局一批嵌入在绿水青山间的科研平台。招引“高端”科创项目。组建市、区县联动的专业化招商队伍,瞄准世界500强、行业头部企业、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出击,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。截至2月底,各“创谷”已完成签约中子科学技术实验室等15个科研项目、总投资43.23亿元。集聚“一流”科研人才。深入实施“南太湖”系列人才工程,成立“五谷丰登”专家咨询委员会,聘请科学家担任“名誉谷主”,着力引进创业创新团队和各类优质人才。目前,各“创谷”已引进各类人才近7000名。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。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优势,聘任浙江大学院士担任“科学谷”名誉谷主,围绕“绿色低碳”重点领域,重点攻关锂钠离子与石墨烯储能电池关键材料、液流电池、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储能关键技术,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产业化基地,积极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。
二、双路推进育主体,壮大研发投入“主力军”。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,推行外部招大引强与本土培大育强“双路进军”,大力激发创新活力,夯实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。打造创新型企业“军团”。深入实施“双高”企业三年培育计划,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和高新企业规上化,源头上加大科技项目与科技企业的招引力度。2021年,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5家、省级科技型企业1101家,均创新高。累计培育8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,数量居全省第2位。3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。建立完善市级研发中心—省级研发中心—研究院—重点研究院的梯度培育体系,企业投入主体地位不断稳固,全市90%以上的研发人员集聚在企业、研发经费超90%来源于企业。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。聚焦“四张清单”,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,推行重点科技项目申报立项与企业研发支出挂钩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市级创新联合体、协同创新中心承担重点科研任务,加快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。2021年,32个项目得到省“尖兵”“领雁”研发攻关计划支持,新增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11个。
三、双管齐下强保障,筑优研发投入“动力源”。以建立创新多元投入为导向,强化财政资金引导,实现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的“双管齐下”,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循环反哺机制,为研发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建立财政投入稳增长机制。全力保障全市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%以上,2016-2021年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达19.32%,超全省同期2.77个百分点。财政科技资金主要投向科研平台、人才和项目,一体化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格局不断形成,研发经费中来自于财政资金比例逐年提高。放大多元投入乘数效应。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发展集团,联合浙大控股、浙能集团加快打造“平台+园区+基金”成果转化模式,与中金资本设立30亿元的科技发展基金,引导国有、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。截至2021年底,湖州市科技贷款余额突破350亿元,同比增长16.20%。探索财政资金支持科研成果新模式,“先投后股”支持成果转化列入国家创新改革试点。
四、双轮驱动重协同,握好研发投入“指挥棒”。以研发投入强度作为创新评价的第一指标,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“双轮驱动”,形成各显神通、各尽其能抓研发的格局。发挥区县抓研发的主体责任。在市对区县科技考核中加大研发投入权重,对全社会研发强度和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双下降的,实行“一票否优”机制,推动研发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创新发展的“增量”,实现80%的区县研发占比突破3%,占辖区比重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。完善研发导向的企业激励机制。率先建立规上企业“创新指数”评价体系,突出研发投入、研发人员等重点指标,形成企业创新指数个性化“体检报告”,精准配置资源要素。迭代研发支出奖励政策2.0,对符合研发支出条件的企业,按增量的10%给予奖励,最高奖励300万元,形成多投多奖激励效应。2021年,湖州市财政共下达奖励资金2900多万元,撬动企业研发投入8.8亿元。如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2020年研发投入较上年增加近7300万元,同比增幅达70%,获得市财政300万元研发支出的顶格奖励。
(原标题:浙江湖州: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 助力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)